台灣的節慶日
 首頁 全球時間查詢台灣農曆萬年曆線上繁簡中文轉換简体中文 

賊夫的家 >> 台灣的節慶日 >> 中秋節的風俗

中秋佳節、嫦娥奔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宮玉兔

每逢佳節倍思親!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太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並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成仙升天。嫦娥知道後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台灣的中秋節

在台灣,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全台灣放假一天。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烤肉、吃柚子的習慣。 

大約 1970 年代開始,台灣漸漸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在台北、每逢中秋節都攜老帶幼全家出動,到郊外去賞月、烤肉、吃月餅。現在台灣的中部尤為興盛,其來源的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商業廣告的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到很晚時候順便吃個宵夜,野外烤肉便因此而流行開來。這個習慣相信是在這個年代,台灣經濟已開始起飛,生活也較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嚴格講起來,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節慶民俗應該是西洋烤肉 BAR BQ 習慣的延伸。 

另外,同時期台灣兩家知名烤肉醬進行廣告宣傳戰,其中一家打響著「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口號,進一步炒熱了中秋節烤肉的氣氛。近年來台灣由北到南,中秋節這一天即使是公寓或大樓都會在自宅陽台、屋頂、騎樓或空地,也會在中秋節當日選擇公園、路邊、海邊等空曠的地方舉辦烤肉活動。最近年幾年來於台中市、宜蘭縣等更舉辦中秋封街烤肉。

中秋節的賀卡

伊卡島賀卡    明報電子卡    心意卡    on.cc 賀卡 

中秋節的風俗---古代篇

根據《東京夢華錄》(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記載,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中秋圖-1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布置門前的彩樓。市人爭飲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粻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吳自牧(一二七○前後)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即使是陋巷里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實酒菜,來歡度中秋。
 
金盈之(一一二六前後)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浩月。」
 
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一二三二至一三○八)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種羊皮小水燈「一點紅」,江面上布滿了數十萬盞燈,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 

宋朝 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斗,每當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中秋圖-2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攝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武林舊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則更具體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氣勢:「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岭,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省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據點。 

元朝 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一五四○前後)的《西湖游覽志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餽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賞。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有一兔人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 

明朝 賞月的盛會,則有張岱(一五九七至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下面這段極其風雅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中秋圖-3崽子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書僮、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備毯;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虹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鐹,動地翻天,雷電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饒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逸奏,聽者方辨字句,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簫一縷,哀清綿,與肉目引,尚存三四,達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蕭,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邱中秋夜」或能略窺一二。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

清朝 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陽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清又流傳著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兒童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一六三六年前後)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塼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茶湯的,不一而足。


聖誕賀卡 聖誕賀卡 -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聖誕賀卡的起源: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葉,在英國的紐卡素 ( Newcastle ) 一位牧師兼小說家 Edward Bradley,在一八四四年聖誕節寄出石印的問候卡 。但有人卻認為最早聖誕卡確是一八四四年在伯明翰藝術學院的院長 W.A. Dobson 寄的手畫的彩色卡片。另一位藝術家 William Egley 是同一時代的人,他曾設計聖誕賀卡...

  傳統的節慶日:  現代的節慶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浴佛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
中元普渡‧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除夕

西洋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婦幼節‧母親節
父親節‧感恩節‧聖誕節




搜尋首頁 - 賊夫的家節慶日 介紹本站給朋友往上




本站播放的音樂僅供試聽,如網友喜歡請購買正版!網頁上的文字、取材、圖片、歌曲、動畫、連結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
This website broadcast music only supplies to try to listen, if you like please purchasing the legal copy! On the homepage writing, selects material, the picture, the song, the animation, links and so on, if has encroaches to you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sks e-mail to inform.